人在草木間,愛上中國茶。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和飲用茶的國家,2022年11月29日,“中國傳統(tǒng)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入選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作名錄。
“佳茗需配美器”,不同的茶品和飲茶方式催生了不同的茶具。作為茶文化的重要的載體,茶具為我們解讀古人日常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實物依據(jù)。兔年新春,我館推出了跨年特展《溢彩茗香—安徽省文化藝術品交流中心茶具文物展》,精選了清代至20世紀中葉茶具近百件/套,通過盛世華章、溢彩流光、器以載道、茗香遠播、茶事雅玩五個單元的闡釋,直觀地講述這一時期茶具的變遷歷史,反映了人們飲茶方式及制茶技藝的變化,凸顯茶的社會功能:雅志、敬客和行道,弘揚和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國茶文化。
魅力耀眼的藍釉小杯,造型獨特的青花三套杯,如詩如畫的異形藍料彩茶盤…………每一件都令人流連忘返,人們駐足于這流光溢彩的空間中,透過茶具去品味悠悠茶香!
“美麗的藍寶石”——藍釉瓷器
傳統(tǒng)藍釉,以天然鈷土礦為著色劑,除含氧化鈷外,還含有氧化鐵和氧化錳。最早見于唐三彩,宋代鈞窯以天藍釉為主色調(diào),元代景德鎮(zhèn)燒成了高溫藍釉瓷。明清時又燒成了霽藍、灑藍、天藍孔雀藍等藍色釉瓷。
藍釉小杯·清早期
清代康雍乾三代藍釉瓷器十分受歡迎,精工細作,呈色十分穩(wěn)定,而且大多用金彩、五彩、釉里紅進行裝飾,顯得高貴典雅,富麗堂皇。由于藍釉瓷器制作工藝非常復雜,因此傳世器物不多。晚清時期,灑藍釉瓷器雖然釉制作,但是其質(zhì)量已經(jīng)每況越下,無法與盛世時期相媲美。
“錦上添花”——軋道工藝
軋道工藝是在瓷器色地上用一種狀如繡針的工具撥劃出細如毫芒、宛如錦紋的鳳尾狀紋。在軋道地上繪花卉圖案,具有銅胎畫琺瑯的藝術效果。此種工藝頗為費工,清宮內(nèi)務府記事檔中稱這種新創(chuàng)飾為“錦上添花”,景德鎮(zhèn)藝人謂“耙花”。
軋道錦地花卉杯·清乾隆
瓷器軋道工藝在元朝晚期開始出現(xiàn),近年出土瓷器表明,明宣德年間御窯廠已經(jīng)有成熟的燒制工藝,明中晚期一度失傳,清雍正御窯廠得以恢復燒制,乾隆時期發(fā)揚光大。乾隆以后各朝瓷器上亦有采用,但工藝水平則每況愈下。因其工藝復雜,技術難度較大,故有精粗之分,相對而言官窯器上的軋道工藝比民窯瓷器上的更為精細。
“蓋為天、碗為人、托為地”——三套杯
青花花鳥三套杯·清嘉慶道光
三套杯又稱“蓋碗”、“三才碗”、“三才杯”,是一種上有蓋、中有碗、下有托的茶具,相傳是唐德宗建中年間西川節(jié)度使崔寧之女在成都發(fā)明的。蓋為天、碗為人、托為地,暗合天地人三才之意。蓋碗茶具,造型獨特,制作精巧。茶碗上大下小,蓋可入碗內(nèi),茶船做底承托。喝茶時蓋不易滑落,有茶船為托又免燙手之苦。喝茶時又不必揭蓋,只需半張半合,茶葉既不入口,茶湯又可徐徐沁出,甚是愜意,避免了壺堵杯吐之煩。
嘉慶十五年二月,朝廷直接頒令終止御窯運作,御窯廠有令則供無令則止,此種態(tài)勢一直延續(xù)到清末宣統(tǒng)時期。當時社會的需求卻在擴大,民窯開始大量生產(chǎn)實用器,其中茶具最為講究,是富貴人家的座上客,直接沖泡茶葉的套杯,也在這個時期流行起來。
“瓷器上的丹青”——雕刻瓷
藍釉雕瓷山水小杯·清乾隆
雕刻瓷器被稱為瓷器上的丹青,它是一項集繪畫、書法、刻鏤于一身,融筆、墨、色、刀為一體的傳統(tǒng)藝術。早在秦漢時便有剝鑿瓷釉的方法,稱為“剝玉”,從魏晉開始,帝王、官宦和一些文人墨客在玩賞瓷器之余,很想把詠詩題文的墨跡留存于其上,以便永久保存。
清代的雕刻瓷器興起于乾隆年間,多出自官窯,從晚清至20世紀中葉的雕刻山水瓷器一般落有名家刻款。雕刻瓷器成本高,須精雕細琢才能上市,服務對象皆為達官貴人、名人雅士。
“東方藝術珍品”——粉彩瓷
粉彩人物壺、粉彩花卉杯·清同治
嘉慶伊始,國力衰退,制瓷業(yè)也出現(xiàn)衰微之態(tài),然而后期同治年間粉彩瓷器的發(fā)展,卻在清代制瓷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同治粉彩采用血紅、粉紅、綠色、青綠描金勾勒出人們的愿望,雖沒有康熙的博大胸懷,雍正的高貴優(yōu)雅,乾隆的繁縟華麗,卻默默地用廉價的藝術,在百姓中傳播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美德,工匠們在茶壺、茶杯、茶盤上一筆一劃繪出《三國》、《水滸》、福祿壽、二十四孝等忠孝禮儀信的故事。
粉彩人物瓜棱壺·清同治
“東方陶瓷藝術高峰”——醴陵釉下彩瓷
醴陵釉下彩瓷歷史悠久。早在唐代,長沙附近的銅官窯已有釉下綠彩、褐彩的花鳥紋樣。醴陵釉下五彩瓷從原料到成品要經(jīng)過近一百道工序,全部靠手工完成。制瓷填料、釉料和顏料均選用本地優(yōu)質(zhì)原料制作而成。其彩繪圖畫采用自制釉下色料,運用雙勾分水填色等技法將畫面溶于釉下,使其平滑光亮,具有飽滿的水分感。覆蓋在紋飾上的釉經(jīng)高溫燒成后,形成玻璃質(zhì),更
顯得瑩潤光潔。
醴陵瓷彩繪仕女茶罐、印花花卉壺彩繪茶盤小杯 ·近代
《醴陵鄉(xiāng)士志》載:光緒三十一年,湘紳熊希齡呈湘端方,拔庫銀一萬八千兩,于醴陵灣開辦湖南瓷業(yè)……學校招生學習,除本省師資外,還聘請景德鎮(zhèn)技師,日本制瓷師為教員,培養(yǎng)出很多的名人,景德鎮(zhèn)“珠山八友”深受其影響,為近代彩瓷做出了很大貢獻。
醴陵釉下彩瓷難能可貴,其運用了現(xiàn)進化學知識,進行科學實驗,創(chuàng)燒出多種色彩。結合景德鎮(zhèn)淺絳彩,粉彩工藝,日本裝飾和西洋彩釉,均融入醴陵釉下彩瓷,在彩瓷的工藝中形成獨特風格,不拘傳統(tǒng),銳意創(chuàng)新。
“如詩如畫”——藍料瓷器
異形藍料彩茶盤、藍料彩纏枝壺、藍料彩開光人物杯·近代
藍料彩瓷器是瓷胎畫琺瑯的一種。康熙年間,在皇帝的授意下,工匠將進口來的琺瑯料與景德鎮(zhèn)的瓷胎結合,創(chuàng)新出了一個嶄新的、東西文明相結合的陶瓷品種——琺瑯彩。琺瑯彩中有一種獨特的藍色彩料,一開始常用來在琺瑯彩瓷器底部寫款使用,這種款專業(yè)稱之“藍料款”。帶有藍料款的器物一直被認為檔次最高,其它帶青花款、礬紅款的器物都所不及。
雍正時期開始這種藍料偶爾也會被拿來繪畫器物。藍料彩屬于低溫彩,在預先燒好的瓷胎上描繪,再二次入窯低溫燒制。雖然屬于低溫彩,但是它的硬度卻很高,大概在八度左右,釉下氣泡處為多晶體,細看還有細碎的小開片,紋飾看起來非常有質(zhì)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