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像是中國傳統(tǒng)藝術,古人制作佛像一般放在寺廟或者家中供奉。中國佛像數(shù)量眾多,但絕大多數(shù)佛像的形態(tài)、容貌都是寧靜、祥和、莊嚴的。作為佛教大國,制作佛像一般選用的都是石材,比如天下聞名的龍門石窟、云岡石窟,因此也叫做石雕佛像。
宋蓮花座石雕佛像·滁州市博物館館藏
滁州市博物館館藏這尊石雕佛像制作于宋代,是一件國家三級文物。佛像形制比較小,底座直徑26.2厘米,通高43厘米,重量有24kg。
蓮花是佛教八寶之一,象征吉祥純潔,出淤泥而不染。傳說佛祖釋迦牟尼誕生之時腳踩蓮花,東南西北各走7步,步步生蓮,并云“天上地下 唯我獨尊”。佛造像中的蓮花元素非常多,其中蓮花座份量最重,也最為顯眼,一般作為臺座,或者須彌座出現(xiàn),是佛造像中不可或缺的經(jīng)典元素。按照蓮花的造型,分為仰蓮、覆蓮、束腰仰覆蓮三種。
蓮花座佛造像最早出現(xiàn)于南北朝時期。北魏太平真君四年(443年),菀申為東宮皇太子所造的銅立佛像,佛腳踩圓形臺于覆蓮之上,覆蓮下還有四足方形座。這是首次將覆蓮和四足方形座聯(lián)合使用。
北魏菀申造銅佛立像·日本九州國立博物館館藏
漢地早期佛教雕像中的蓮花座都是倒扣的,被稱為“覆蓮”,到了北周才出現(xiàn)了仰蓮的造型。隋唐時期,佛坐于雙層或三層仰蓮座臺上已經(jīng)成為普遍形式。
宋蓮花座石雕佛像·滁州市博物館館藏
相比于隋唐,宋代的佛教勢力偏弱,石雕佛像造像數(shù)量也明顯變少。宋朝石雕佛像造像在一定程度上承襲了隋唐時期的寫實風格,在比例分配和神態(tài)表現(xiàn)上都更貼近于正常人形態(tài)造像的特點,降低了佛像的宗教氣氛,更偏向于表達親切、世俗的審美雅趣。雕刻工匠們通過雕刻藝術將佛教中諸佛、諸菩薩等高高在上的神佛變成了現(xiàn)實生活中親切的人,宋代石雕佛像更加向世俗化方向發(fā)展。
宋蓮花座石雕佛像·滁州市博物館館藏
石雕佛像還具有一種神奇的力量,可以影響人的觀念。石雕佛像是供人們拜祭的,具備經(jīng)久不衰,不易風化,耐腐蝕,保存時間長等特點。信徒修佛法的方法之一叫做觀佛,觀佛不僅僅是看石雕佛像,還要沉思默想。信徒們認為通過觀佛想象佛的崇高,可以縮短與佛的距離,觀佛有助于凈化自己的心靈。這種形制較小的佛像便于擺放和攜帶,信徒們即便身在旅途之中或者遠離寺廟的地方也能進行觀佛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