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生活中,焚香熏香一直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在近些年古裝劇的大加渲染下,調(diào)香弄香則成了一門高深莫測、能夠“殺人于無形”的絕技,讓熏香這件事帶上了神秘色彩。可惜香料難以長久保存,所以我們很難親自體驗(yàn)古人用香的神奇之處。好在,還有一些香爐完好地保存下來,其奇異的造型和華美的裝飾很能啟發(fā)今人的想象。比如說今天要為大家介紹的漢代銅博山爐。
(館藏漢代銅博山爐)
館藏的這一件漢代博山爐,底徑13.1厘米,腹圍41.1厘米,高23.3厘米,保存非常完整,是漢代博山爐的典型代表。博山爐最早的記載可能始于《西京雜記》:“作九層博山香爐,鏤為奇禽怪獸,窮諸靈異皆自然運(yùn)動。”漢代其他書籍中也有記載,到唐宋史書、詩歌中多有提及。漢朝故事中,“諸王出閣則賜博山香爐”。《晉東宮舊事》曰:“太子服用則存博山香爐”。《武帝內(nèi)傳》記載“有博山香爐,西王母遺帝者。”博山爐有著工藝品和生活器具的雙重屬性。作為工藝品以其精致的工藝造型、豐厚的文化底蘊(yùn)為世人所稱贊。而作為生活中的器物,它主要用作香薰、祭祀、醫(yī)療保健等生活用途。
博山爐的外在形制
出土的漢博山爐總體數(shù)量較少,但形制變化不一。《考古圖》載“爐象海中博山,下有盤貯湯,使?jié)櫄庹粝阋韵蠛V丨h(huán)。此器世多有之,形制大小不一。”在兩漢的發(fā)展過程中博山爐的形制出現(xiàn)了變化,大致遵循著從豆形爐到山形爐再到角熏爐的軌跡,整體上呈現(xiàn)出簡化的趨勢。但博山爐整體大致的形制多是頂部鏤空山形爐蓋,鑄有波浪卷云、人物鳥獸、山巒林木等紋飾。爐蓋和爐身對半相扣,爐蓋呈錐形,爐身扁圓、鼓腹,喇叭形圓足底座,底座有紋飾,熏爐底座大小不一。爐身和底座承接處有爐柱,柱身粗細(xì)、高低有別,熏爐的整體高度也不盡相同。博山爐在西漢中期以后較為流行,分布范圍較廣,今陜西、山東、山西、湖北等地的漢墓均有出土。
博山爐的文化內(nèi)涵
博山爐之所以以“博山”形作為紋飾,和漢人信仰的仙道思想有關(guān)。追求長生不死是道教的核心信仰。人老而不死則為仙,神仙居住的地方就是“神山”“仙山”。人們對雄偉高大和神秘莫測的山充滿恐懼和敬畏,產(chǎn)生了對山岳的崇拜,成仙思想更加盛行。
秦始皇為求得成仙,曾遣徐福帶數(shù)千童男童女東渡尋找神山。漢武帝時曾多次派方士赴東海尋找傳說中的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仙山。博山爐爐蓋的外形和漢字“山”相似,香薰時從爐蓋的鏤空紋飾里縷縷飄起的煙氣的視覺感受和傳說中的煙霧繚繞的仙山意境相通,能夠營造一種成仙、升仙之道,正符合漢人想象中“神仙”的理想世界。
以河北滿城漢墓出土的錯金博山爐為例,爐體高 26 厘米,爐座雕有波浪紋形,爐柄透雕三龍,爐盤肚身錯金行云紋,盤沿四周和爐蓋鑄有高低不平、起伏錯落的山巒,每座山的峰紋均是弧形,流暢婉轉(zhuǎn),整個爐蓋造型峻陡,有山林茂密、獸禽出沒之境。在波濤洶涌的海上升起舒卷繚繞的祥云,云端現(xiàn)有神秘的山巒,巧妙的營造出一種海上仙山之境。
(河北滿城漢墓出土的錯金博山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