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開皇三年(583年),滁州建立。為了鞏固城防、保民安寧,自唐初起滁州開始興建城垣建筑,歷代方志記載了滁州州城格局的變化過程,粗略來說,大致經(jīng)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唐永徽以前。康熙版《滁州志》收錄的唐代州城圖顯示城市格局狹小,周長三里三百二十步,上闊四步,下闊六步,高一丈七尺。羅城之內(nèi)更有子城(內(nèi)城)。
詩人李紳于大和二年(828年)出任滁州刺史,曾作《守滁陽深秋憶登瑯琊城望瑯琊》一詩:“山城小閣臨青嶂,紅樹蓮宮接薜蘿。斜日半巖開古殿,野煙浮水掩輕波。菊迎秋節(jié)西風(fēng)急,雁引砧聲北思多。深夜獨吟還不寐,坐看凝露滿庭荷。”“瑯琊城”就是對唐滁州古城羅城的稱謂,相當(dāng)于今日滁城鼓樓街一帶。這首詩也是歷史上第一首吟詠滁州古城的詩歌。
第二個階段是宋嘉定以前。明萬歷《滁陽志》載,宋建隆二年(961年),開始在東北一帶筑城,“周回七里,二百五十八步”,考古發(fā)現(xiàn)也證實了這一點。宋代城門有五:南濟江門,東通淮門,北望泗門,西朝天門,西南原“豐泰門”改為“豐樂門”。此格局一直維持到元代郭子興踞滁之時。
第三個階段是明洪武年間,城市進一步向東南拓展,西起謝家灣,東到永盈倉(今市委南苑),并增筑下水關(guān)。拓展后羅城周長九里十八步(4265米),面積1.7平方公里,同時開挖護城河。明代城門有六:東化日門,小東門環(huán)漪門,西永豐門,小西門觀德門,南江淮保障門,北拱極門。
滁州古城也是古清流縣治,從隋開皇十八年(598年)設(shè)立清流縣至明永樂年間,經(jīng)歷八百年歷史。清代沿襲明代建制,只做整修而已。目前滁城保存最完整的城墻,為環(huán)城路一段明城墻。2004年2月14日,明城墻及護城河遺址被滁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二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