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吉州永豐(今江西省吉安市永豐縣)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仁宗慶歷五年(1045年)知滁州,有作《醉翁亭記》。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文學家、書法家。王詔守滁,請東坡書《醉翁亭記》并刻之。歐陽修因支持范仲淹的“慶歷新政”,朝中保守派忌恨歐公已久,這時出了一件事,成為歐公貶官滁州的引子。歐陽修的妹妹嫁張龜正,張龜正卒后,留下前妻生的四歲女兒,養(yǎng)在歐陽家。張氏成年后,歐陽修把她許配給族兄之子晟。不料,張氏與家奴通奸,事下開封府。權知府事楊日嚴前守益州,歐陽修曾論其貪恣,楊懷恨在心。于是借機讓張氏誣說也曾與歐陽修通奸,進而羅織證據(jù)。“諸怨惡修者,必欲傾修。”慶歷五年八月甲戌,降河北都轉運按察使、龍圖閣直學士、右正言歐陽修為知制誥、知滁州。正是這一事件,促成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記》。
醉翁亭的遠近左右都是一張山水畫。有山,有泉、有林,有亭。然而,作者沒有孤立地用墨,而是交織一體,既各具特色,又融合統(tǒng)一,蔚然深秀的瑯琊山,風光綺麗,蒼翠欲滴,以群山為背景,釀泉環(huán)繞而過,一座四角翹起的亭子立在上面,這樣,無山,則泉不美,無泉,則青山孤立,無亭,則山泉失色。山與泉相依,泉與亭相襯,一幅畫中,山水亭臺,一應俱全,構成詩一般的優(yōu)美境界,作者筆下的朝暮和四時之景,也都是優(yōu)美的風景畫。讀《醉翁亭記》或許以為歐公是一副飲酒作樂,流連山水,不理政事的醉翁模樣,實則不然。辟練兵場,訓練民兵,維修城墻,保衛(wèi)地方。實行“寬簡”之政,深諳黃老之道,辦事遵循人情事理,不求博取聲譽,這也正是他一生為政的風格。士大夫出世與入世思想都在《醉翁亭記》優(yōu)美詞句中完美呈現(xiàn)。勾勒了一幅“與民同樂”的風習畫。文章先寫滁人之游,描繪出一幅太平祥和的游樂圖,在這幅圖畫中,有“負者”,有“行者”,有老人,有小孩,前呼后應,往來不絕,十分熱鬧。
宋刻本字有漫漶,但書體遠在明刻本之上。今拓明刻本分四張拓,前三張七行,末張五行,行二十字。此碑書于歐陽修逝世后近二十年,無一筆松懈,無一字不縝密。在筆畫的披拂之間既得其遭勁,又顯示灑脫之美,其捺與撇往往十分舒展,如舉手投足之自如蕭散。筆筆用力,沉著寬厚,顯出雄強。而又巧寓對比,錯綜變化,顯示靈逸。比如“醉”字的“酉”旁共有四豎畫,先用一分,繼用二分,最末用三分筆。“提攜”兩字均為左右結構,又上下相聯(lián)。此外,因原碑殘毀嚴重,上世紀八十年代又有重刻碑傳世。
來源:張祥林主編 王浩遠著《瑯琊山石刻》黃山書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