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長北鄉(xiāng)的龍崗古鎮(zhèn),也叫芙蓉鎮(zhèn)。莫小看這個在清朝不到數千人的小鎮(zhèn),竟出過戴府一狀元(戴蘭芬),韋氏文武雙探花(韋鏡湖、韋鏡川)及陳門兄弟四進士。可見“書香飄小鎮(zhèn),文風鼎盛時”了。
說起陳門四進士,不僅文采超群,而且政聲斐然。
陳于荊,字湘水,康熙三十年辛末進士,授廣西永福縣令。其時他的三弟于冀,字無疆,以拔貢亦補廣東海康縣令,人們比之兄弟隔河而治,均有政聲,莫不以為榮。尤其是于荊居官清正,人不敢干以私,在任三年,民頌德不輟。
陳于豫,字伊水,康熙二十七年戊辰進士,升山東兗州府知府,署沂兗漕道。有干才,正風肅紀,黜涉咸宜,群寮畏憚,境內為之一正。后因解流犯 限,罰河工效用。陳于豫對黃河中下游盡心疏導,著有《河防輯要》,兩岸民皆德之。康熙四十六年三月,帝巡視黃河,并御覽《河防輯要》,大加贊賞,御賜陳于豫聯云:“兩川風景同三月,千里江山入一家”(兩川即涇、渭二川)。旋調山西汾州府知府。故而陳氏老三房的堂名,此后便由湖南堂便改成“賜書堂”。
陳以剛,字近荃,號燭門,為陳氏老三房第十一世孫,中康熙五十一年壬辰進士。放任池州府教授,掌教鐘山書院,兼纂修江南通志,俸滿卓異,任浙江鄉(xiāng)試同考官,召試博學宏詞,尋升青田縣令,復調嘉善,兩邑皆有惠政,而詩學之名,則已傳遍海內矣,得其片紙,寶若珠璧。六年,升阿迷州知州,以老病告,奉旨原品休致,回鄉(xiāng)娛老。曾與袁枚交往,贈袁詩有“六朝山立 鉤外,萬卷書橫簿領中”之句(簿領即書桌),晚年有答顧使君詩云:“心厭承明戀釣搓,題名江上有籠紗,鼓鐘清廟元和筆,簫管楊州大業(yè)花。重碧千邑傾北道,軟紅十丈憶東華。相看淮海詩人盡,回首平山日又斜。”陳以剛著有《燭門詩集》、《覓閑草》、《國朝詩選》,以膾炙人口。浙江藩口張若震為《覓閑草》作序:稱其以名進士擁皋而談經者十余年,其詩境地益高,氣味益深而厚,所謂以情勝,以學勝,亦以年勝,知其必傳。陳以剛之弟以明,字秉業(yè),號厚村,歷任貴定、安南兩縣,治皆有聲, 永豐知州,入都相見桐城相國,待之甚優(yōu),極贊其詩集中有:“人喧燈一市,門閉月千峰”之句,此十字堪千古!著有《翠薇山人詩集》行世。
陳桂森,字馥堂 ,龍崗陳氏老四房第十一世孫,中乾隆歲進士,侯選教諭。以親老無意作宮,告歸奉親。
在陳門四進士中,論文采學識,當然還是屈指于陳以剛了,尤其是他的書法,曾名噪一時,得者為榮。在陳氏家譜中還記載了鄭板橋拜見陳以剛的趣事。
鄭板橋是乾隆丙辰進士,比起陳以剛來中間還隔有作過11年皇帝的雍正帝,那當然是晚輩了。板橋慕賢若渴,一天裝扮成一個磨鏡工人,手拿串鈴,來到陳府門前叫唱:“此物生來七、八截,一聲響來一聲歇。”門前的一些侍女和家人聽了都說:“這多么俗庸的話。”不覺得煩笑起來。板橋接唱第三句:“聲聲傳入廣寒宮!”又不覺使聽的人注意起來了。當這位揚州八怪大人唱到第四句“嫦娥捧出一輪月”時,端坐在堂中的陳以剛大人按耐不住了,連忙出迎,握著鄭板橋那常握畫筆,指關節(jié)間已磨出老繭的手說:“先生不凡也,定是找我來了!”這位早已退養(yǎng)在家的陳大人整日門庭若市,但對于鄭板橋的到來可又當別論了,特地留他在家住了20多天,談得非常投契,自此,往來甚篤。